安宁市组织对全市古树名木
及古树后备资源生长态势开展专项普查
为加强对古树名木及古树后续资源的保护,近期,安宁市城市管理局结合“美丽县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积极与昆明市园林科研所合作,按照属地管理、行政监督指导的原则,组织全市各街道办、各主体责任单位开展了古树名木和古树后备资源生长态势普查工作。
此次普查,重点对古树名木和古树后备资源品种数量、分布情况、生长状况、巡查管护等进行调查。经普查,截至目前全市已挂牌、有编号的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共计29科268株,古树名木228株(一级古树名木12株,二级古树名木216株)、古树后备资源40株,主要集中分布于安宁市各街道集镇、村庄管辖范围内,其中,233株长势较为良好、17株长势较弱、18株已死亡。
通过普查,收集各街道办、管护单位的意见,我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备资源保护管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专项资金不足。目前,我市在古树名木保护方面,已进行了挂牌保护,明确了日常保护管理单位和责任人,分级签订了相关的保护责任书,但部分古树名木生长态势较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养护管理,由于日常养护工作经费的不足,无法对长势较弱古树正常开展复壮、救治工作,导致部分古树名木濒临死亡。二是古树名木养护缺乏专业的技术保障与支持。由于古树名木普遍存在树龄大、病虫害多、生长迟缓等现象,所以对古树名木需采取专业技术措施进行养护,同时,我市负责古树名木保护的基层单位与责任人,也普遍存在缺经费、缺专人、缺技术、缺手段的问题,导致在日常的养护管理工作中,无法利用专业养护手段对古树名木开展整形修剪、撑杆加固、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更新复壮等工作。三是大部分古树名木主要分布在房前屋后、道路两侧,生存空间立地环境较差,无法正常伸展枝条,导致其无法正常生长,同时,由于城市农村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硬化现象的普遍性,部分古树名木根部生长空间受到限制,导致古树名木无法正常生长的同时,由于无法正常吸收水分、肥料等营养物质而逐渐衰弱濒临死亡。
今后采取的保护措施及工作计划。一是保存并掌握好此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相关数据,收集、整理好与普查工作相关的资料,为下一步开展好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建立古树名木资源数据库与生长情况分布图打好基础。二是积极争取,分级申请设立古树名木保护专项资金,加大古树名木保护经费投入力度。古树名木是全市人民的共同财富,在争取上级财政资金专项拨付的同时,可以广开渠道,鼓励社会共同投资管养,以减轻财政压力。三是加大对基层管护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抓好日常巡查、养护记录,由于古树名木分布较散,日常的管护及巡查工作主要是依托各村小组、单位,相关管护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未能及时发现树木侵染的病虫害及相关的防治救治技术,导致当发现时,古树名木的生长态势已较差、问题比较严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更专业的人员来开展相关的救治工作,通过委托专业的古树名木保护专家,组织开展相关的业务技能培训,让各基层管护人员能掌握相关的基本常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上报,并科学地开展浇水、施肥、培土、病虫害防治等养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