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大赶考
安宁市检察院:聚焦法律监督职能 提振当代赶考精神 全面开启检察事业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1-03-18 09:34
编辑:安宁市人民政府    来源:魅力安宁

  自2020年4月“我的团队我的奋斗”“大赶考”目标陈述会召开以来,全市59家赶考单位紧密聚焦“向上争、向外比、向下跑,扛红旗、树典型、出经验”的工作导向,精准寻标、精确对标、有效达标、有力创标,紧盯目标任务比学赶超,进位争先。我们将分期展示各相关单位赶考路上的做法和成效。

  2020年,市检察院认真贯彻落实安宁市委“大赶考”的决策部署,强化“答卷”意识、保持“赶考”的心态、“奔跑”的状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牢牢把握检察工作的时代坐标,以求极致为导向,以抓落实为主线,忠诚履职尽责,重点工作取得新进展、呈现新亮点。

  一、选好追赶标兵、争创一流的赶考“自选题”

  学习诸暨市人民检察院,“诉源治理”成效明显。

  秉持“源头检察理念”,多维度用真情办好人民群众的揪心事。开展“检察长接待日”面对面接访群众,检察长共接待群众来访6次,并带头包案,化解重大疑难复杂信访案件。

  疫情期间,优化线上线下检察服务、以12309检察服务中心、远程视频接访系统为载体,有效化解矛盾、息诉罢访。妥善办理来信来访196件,均“做到群众来信7日内程序性回复、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

  以“检调对接”为抓手,全面推行检察听证,打开天窗说亮话,打开大门办案子,以公开促公正。

  以办案为中心,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办理涉及征地拆迁、交通违法、行政诉讼执行等领域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案件6件,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以干警担任各村(社区)司法网格员的形式,延伸派驻街道检察室检察工作“触角”,通过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开展法治宣传、“以案释法”等活动30余次。

  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办理司法救助案件14件,发放国家司法救助金8.7万元,帮助被害人及其家庭解决实际困难,以实际行动传递检察温暖,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二、选好努力奋进、创新发展的赶考“出彩题”

  对标选树新标杆,构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大格局”。

  做好监督、保护、帮教、就业帮扶“系列化”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将依法惩戒和精准保护相结合,探索构建未成年人保护大格局,在全省率先实现未成年人检察从控告申诉、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刑罚执行监督一体化办案。

  批准逮捕情节严重的未成年人犯罪及侵犯未成年人犯罪39件48人,提起公诉47件67人。依法落实未成年人特殊保护制度,不批准逮捕13件19人、附条件不起诉24人,通过社会调查、心理干预、亲情帮教、公益代偿等措施最大限度教育、帮助、挽救涉罪未成年人。

  联合11家单位,全省首家依托儿童专业康复基地建立了未成年人“一站式”保护中心,对未成年被害人的询问、检查、保护、救助一步到位,目前,已经办理案件10件15人,避免“二次伤害”,工作情况被央视报道。

  不懈抓好最高人民检察院‘一号检察建议’的落实,在全省率先建立教职人员入职查询制度,开展入职查询7批155人,严把教职人员入职关,守护校园安全。

  着力推进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法学会“重罪未成年人重返社会体系建设项目”,设立派驻省未管所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室,对未成年人刑罚执行监督专业化办理,全国首创引入专业司法社工参与未成年犯帮教矫治;加强与专门学校的工作衔接,通过“检察官 专业教师 心理咨询师 封闭矫治”模式,提升帮教的专业化、社会化。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得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国法学会的肯定。

  三、选好比学赶超、创出品牌的赶考“亮点题”

  借公益诉讼之力,筑起文物“保护墙”。

  公益诉讼是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有效方式,市检察院聚焦公益核心,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检察官是公共利益的代表”的重要指示,积极探索文物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办理,起到社会影响面、教育面和实际整治的良好效果。

  安宁市级文保单位松花阁建于明万历二十年,但由于缺乏日常维护,已经面临倒塌、毁损危险。针对文物保护单位自身重视不够,维护不到位的情况,市检察院运用刚性监督手段作为法治监督、实现双赢多赢共赢的一个“撬点”,专题向市委、市政府进行了报告并取得大力支持,提起了全省首例文物保护行政公益诉讼起诉案件,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检察员旁听案件庭审,昆明市铁路运输法院判决支持了市检察院所有诉讼请求,要求安宁市文旅局全面行使法定职责。

  人大代表纷纷表示“文物是历史物质文化的传承,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检察机关一定要办好案,促使文物保护工作切实开展”。

  通过诉讼,让各相关部门高度警醒,积极履职,及时进行施工修缮。安宁市也决定每年拨付专用经费1000万元进行文物修缮。案件的办理,推动形成“党委主导、政府参与、检察监督、行政部门合作”的模式,切实起到了“办理一案、警示一片”的良好法治警醒效果。

  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充分利用无人机、地面全景摄像头等设备进行现场勘验取证,同时利用“昆检慧视”勘验辅助体系制作多维度3D实景全景影像,为全面展示受损文物状况提供技术支持,该案2020年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公益诉讼技术支持典型案例”。

  凝聚刑罚执行合力,确保监督“不缺位”。

  刑事执行活动关乎司法公正的“最后一公里”,市检察院积极探索巡侦一体化办案模式,努力实现检察方式向巡回与派驻相结合转变,着力打造机制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在全市首家牵头建立刑事执行工作联席机制。

  2020年,组织召开了1次年会和4次专题会议,为市域刑事执行监管单位及时有效处理刑事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重大、复杂、疑难问题提供了解决平台。

  针对特殊时期安宁市域疫情管控、处置工作要求,牵头提议出台《安宁市刑满释放人员狱外隔离安置点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在全省首家推动监狱刑满释放人员狱外安置点的设立,建立了监管场所和当地疾控中心检测救治“直通车”的无缝衔接、联防联控,64名狱内隔离不足14天的刑释人员陆续进入安置点隔离,推动了市域相关职能部门全力配合监管场所的疫情防控,保障刑满释放人员权益、确保监管场所、社会面安全稳定,有效守住刑满“释放关”。

  该安置点也成为云南省监狱系统首家与地方实现联防联控的狱外安置点,得到了省司法厅和省监狱管理局领导的高度评价。

  市检察院将继续以自我革新的担当精神,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筚路蓝缕的建设精神,在安宁市“大赶考”中展现检察担当,贡献检察作为!

  供稿:市赶考办

  美编:魏圆 审核:付文文

  发布:安宁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