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金方街道自2008年成立以来,聚焦昆钢企业办遗留的社会治理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受昆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改革和生产区搬迁影响,矛盾纠纷呈现新变化、新特点。安宁市金方街道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大型国企搬迁后遗留的“三多三难三少”问题,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从源头上减少和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确保社会稳定,家庭和睦,充分发挥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良法善治的独特作用,不断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着力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坚持“以法治为轨道、以善治为目标”,织密、织牢中国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和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法治之网,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切实做到预防在前、调解优先、运用法治、就地解决,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
二、经验做法
(一)强化人民调解队伍建设 夯实“枫桥经验”根基
村(社区)积极吸纳“五老”、乡贤、法律顾问等社会力量加入到调解队伍中,创新体制机制,共计成立人民调解组织21个,联合调处室2个。其中:街道调委会1个,村调委会6个、社区调委会11个,物业纠纷调委会2个,劳动争议纠纷调委会1个,郎家庄派出所、罗白派出所联调室2个。各调委会组织领导健全,制度落实,人员配备到位,182名专、兼职人民调解员真正织起了一张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前的人民调解网络体系,形成一支扎根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优秀人民调解队伍,在街道、村(社区)现有调解组织的基础上,针对矛盾纠纷易发、频发的土地纠纷、婚姻家庭纠纷、交通纠纷、物业纠纷等领域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形成多部门的联动、多个调解组织之间的信息共享,推动矛盾纠纷实质化解。例如结合街道老旧小区多、物业管理难度大的特点成立恒大金碧天下小区物业纠纷调委会及悠然天地小区物业纠纷调委会,针对老旧小区高发的管道堵塞、农村土地、宅基地等难以化解的纠纷在新村社区、罗白村委会、通仙村委会成立个人调解工作室。充分发挥最贴近群众生活、最掌握群众情况的优势,就地化解矛盾纠纷。街道矛盾纠纷法律服务团队,为各类矛盾纠纷化解提供法律支撑与专业化解服务,统筹个人调解、家事调解、派驻调解等专业资源,形成区域内部一体联动格局,推动调解员加速融入本地区特色调解服务项目,推进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一站式”协调、全链条服务
近年来金方街道探索出党建引领为核心、综治中心统筹、多元调解力量有机协同的“一体多元”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始终坚持把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作为重要任务,全面整合资源,统一构建平台,全力打造一站式服务、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新格局,有效实现了矛盾纠纷“一窗式受理、一站式调处、全链条解决”,成立了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站、诉前委派调解服务站、劳动争议纠纷调委会,实现社会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的工作目标,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配备中心负责人2名,工作人员11名,其中专职人员4名,兼职人员10名。为深化平安建设工作,通过将“社会治安综治中心”“网格化监督指挥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融合,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各项制度及街道五级电子网格图等相关制度进行滚动公示,依据“雪亮工程”促进智慧化建设工作,在主城区及城乡结合主要区域、重点区域安置高清摄像头263个,通过“软硬”兼修,做到“五个统一”(统一组织架构、统一平台建设、统一网格设置、统一职责任务、统一工作机制),进一步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开展一个窗口办理、一网多元化解,通过信访联席会议,领导“接访、下访、约访”和研判机制,畅通信访渠道,抓实服务群众工作,形成“网格化管理—矛盾纠纷排查(信息收集)—研判预警—联动处置化解”闭环管理,做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不上行。通过机制、人员力量整合、统筹、部门联动,加强部门应急处置,推进非警务警情分流交办,充分发挥五级网格人员力量,努力提升辖区平安建设,开展“四中心”融合工作以来,形成各站点横向联动,街道、村(社区)纵向推送,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妇联、基层法庭全面参与的多元配合“全链条、全方位”闭环式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模式。针对矛盾纠纷易发、频发的土地纠纷、婚姻家庭纠纷、交通纠纷、物业纠纷等领域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形成多部门的联动、多个调解组织之间的信息共享,推动矛盾纠纷实质化解。通过“12348”云南法网+云智调及后台系统实现矛盾纠纷在线咨询、在线申请调解、在线调解等功能。三年来(2020-2022年),通过“一站式矛调中心”调处化解民间纠纷3832件,多部门联动化解重大矛盾纠纷30余件通过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多措并举地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变“被动保稳定”为“积极创和谐”,做到联动处置化解,杜绝了“民转刑”案事件的发生,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筑牢基层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线平台。
三、取得的发展成效
通过“调解+”工作模式 促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
一是完善“调解+网格”相融合,坚持融合发展思路,将开展人民调解与“微网格”建设,把党员、干部下访和群众上访结合起来,把群众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规范起来,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不断完善五级网格建设,夯实群防群治网格员、楼栋长、十户长作用,把辖区划分为17个三级网格,92个四级网格,36个五级网格,实现楼栋长、十户长队伍全覆盖,共建694个楼栋长、十户长工作群开展工作,摸清五级网格内的基础信息和相关情况,清楚掌握网格内户籍人口数、外来人员数、重点人群数、小区楼栋数等基础信息,做到信息化智慧化助力基层治理精准化,将人民调解相关事项纳入网格化管理,以网格员日常巡查为契机,通过实地走访、电话问访等方式对重点领域、重点人群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排查,注重收集社情民意,及时掌握苗头隐患。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台账,做到矛盾纠纷及时预警、及时研判、及时化解,确保件件有登记,事事有着落,切实把网格建成人民调解的基本单元,有力打通平安建设群防群控“最后一公里”。二是通过“调解+普法”相结合,坚持在调解中普法,在普法中调解,通过“以案释法”,形成“调一次,普一次”良好效果,推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今年一宗涉及农户利益的赔偿纠纷圆满解决,归功于调解员持续的上门走访调查、入户普法,调解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条款,结合双方争议焦点提出合理建议,为双方争执的赔偿数额提供参考。经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的说服教育,最终双方对调处结果表示非常满意。在构建调解网络的过程中,注重把普法工作贯穿于调解全过程,以调解案件本身为基础,向矛盾双方当事人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将人民调解和普法教育相结合,促进群众形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法治意识,实现以法促调,以调促宣。“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实施以来,坚持以人民群众法治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群众身边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队伍,为法治乡村建设提供基层法治人才保障。目前共培养法律明白人235人,组织“法律明白人”参与开展法治宣传187场次,参与引导法律服务110件次,参与化解矛盾纠纷405件次。三是依托“调解+法律服务”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辖区17个村(社区)建成公共法律服务站,发放乡村法治通17台,参与人民调解20余场次,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领域“最多跑一次”机制,完善“一站式”受理机制,对群众诉求实行“一窗受理、一站解决”。法律服务团队提供免费的家庭婚姻、村民落户、财产继承、合同纠纷、抚养、赡养等大量咨询服务,实现法律服务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帮助群众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2023年,承办律师共计提供指定地点现场办公服务144场次,解答法律咨询180余人次。四是握牢“调解+司法确认”金钥匙,保障案结事了人和。金方司法所与驻地法庭加强“家事庭所共建”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微法庭”,晓塘社区书记袁继芬是“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的获得者,昆钢法庭邀请袁继芬进驻,作为法庭“特邀家事调解员”参与调解了多起家事纠纷,在调解过程中用自己多年经营家庭生活的丰富经验劝导当事人,用良好婚姻家庭榜样的力量引导当事人化解矛盾,成功打造了金方街道与昆钢法庭的家事调解品牌,时适运用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通过司法确认的方式补齐当事人“易反悔、执行难”的短板,以非诉方式定分止争,给当事人吃上“定心丸”。“调解+司法确认”模式一方面充分发挥了调解接地气、效率高的优势,迅速化繁解纷,另一方面通过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从法律保障上消除了当事人的后顾之忧,有效维护了当事人的权益,打造了矛盾纠纷化解“前厅”“后室”一体化格局。
金方街道通过不断深入发挥“调解+”工作法的特点和优势,切实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把调解服务送到人民群众“家门口”,为群众排忧解难,认识人民调解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中的重要作用。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调解优先模式,构建“一体多元”矛盾纠纷化解体系,推行多元化解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法新模式,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多元化、更便捷的矛盾纠纷解决渠道,努力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法治化、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高效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