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街街道:从 1995 到 2025年三十载鎏金岁月三代人的土地情书
时光的笔触在县街街道勾勒出三十载波澜壮阔的画卷,从传统农耕的质朴底色,到多元产业融合的绚丽新篇,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奋斗与变革的故事。让我们一同回溯这段令人心潮澎湃的发展历程,见证县街街道的华丽蜕变。
1995年的县街、鸣矣河乡,是传统农耕的鲜活写照。阡陌纵横的田野间,玉米、小麦随风轻摆,墨绿的烤烟田整齐排列,构成了乡村最朴实的底色。彼时,传统种植业与养殖业是经济的坚实支柱。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虽技术落后、效率不高,但正是这些点滴积累,为后续的腾飞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2005年,县街街道迎来了产业转型的曙光。鸣矣河乡率先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大胆引入蔬菜种植,首战告捷,单季蔬菜产值较传统作物提升40%。次年,鸣矣河、县街两乡合并为县街镇,依托“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证平台,将大棚蔬菜确立为支柱产业。标准化大棚拔地而起,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广泛应用,引导农户从零散种植迈向规模化、无公害化,蔬菜种植面积更是在短短一年间从1475亩激增至12706.2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7年红梨产业成为县街街道发展的璀璨明珠;安宁市荣获“中国红梨之乡”称号,县街街道作为主产区进京授牌,红梨产业自此声名远扬。农业科技的引入如春风化雨,滴灌技术、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措施让红梨种植如虎添翼,不仅提升了效率与品质,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同时,互联网的浪潮被巧妙借力,红梨品牌通过网络走向全国,市场影响力持续攀升。2013年,“安宁红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认证,为红梨产业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近年,县街街道开启了多元产业融合的崭新篇章。以农文旅融合为核心,红梨产业持续升级,600亩一代红梨提质增效、200亩二代红梨改良工作稳步推进,先进技术的应用带动樱桃、蓝莓、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协同发展。街道秉持“一村一品”理念,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农业品牌。鼓励群众参与农文旅融合开发,培育农村市场能人,“采摘经济”“民宿体验”蓬勃兴起,农民创办的采摘园、农家乐、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拓宽了村集体和村民的增收渠道。
三十载风雨兼程,三十载砥砺前行,县街街道完成了从传统农耕到多元融合的华丽蜕变。这里的每一次变革、每一份成就,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汗水与智慧。
岁月如歌,记忆如诗。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承载着县街街道的旧时光,记录着曾经的人、事、物。或许是田间劳作的身影,或许是热闹的集市场景,又或许是儿时嬉戏的老地方……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我们诚挚地向广大居民、游客征集县街街道老照片,让我们一起用照片留住回忆,用故事传承情怀。
如果您有珍藏的县街街道老照片,欢迎私信我们,并附上照片拍摄时间、地点及简要故事说明。入选照片将在后续的公众号文章中展示,与大家共同分享那段难忘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