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宁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实施“三式嵌入”工作法,通过阵地建设、服务优化、活动设计三大举措,推动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形成了具有安宁特色的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模式。
打造综合交往平台,拓宽互动维度。安宁市整合,资源打造了青年之家、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29个青少年交流阵地,打造了“民族团结少年宫”“非遗工坊”等特色空间,配备中华文化体验角、共享阅读区等,让各族青少年在课后托管、兴趣社团中自然交融。各学校依托市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心、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等载体,联合各市级单位、社会团体等举办少先队校外实践活动等300余次,同时与各驻市高校合作开展“馆校互动”,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沉浸式教学,通过对各族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教育,引导各族青少年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努力把各族青少年培养成有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规范开放服务模式,扩大参与广度。制定印发《安宁市贯彻落实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市内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建立常态化交流协作机制,由市民宗局牵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问题,形成“问题、需求、任务”三张清单。在校内培育红领巾宣讲团、思政课教师等队伍,在校外依托青年讲师团、社会组织开展宣讲活动,实现队伍专业化。市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成员、“螳川青音”青年讲师团等走进中小学、高校,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重要回信精神等60余次,不断引领各族青少年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同时与磨憨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民族团结心连心·书信往来手拉手”等结对项目,促进两地青少年共学共研、互促互进。
构建融合活动载体,深化交流层次。依托中国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五个主题月”等载体,开展“我与祖国共成长”“爱国歌曲大家唱”等主题教育200余场,通过场景式、互动式体验增强各族青少年情感共鸣。创新采用“非遗+体育+思政”模式,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月中组织青少年开展“童心向党 阳光下成长”“中华文化润青春 同心共筑中国梦”等主题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青春活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组织300余名大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选派100余名青年到上海培训,442名学生到北大、清华交流,拓宽视野。同时,依托23支青年志愿服务队,开展“河小青”巡河、“小红帽·伴童行”关爱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300余场次,让各族青少年在实践中增强责任感,让各族青少年在文化互鉴、实践锻炼、志愿服务中加深了解、增进友谊,“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