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安宁动态
【暑期“三下乡”】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彩云红韵·滇情振兴路”实践队实地调研禄脿街道
发布时间:2025-08-19 16:35
编辑:安宁市禄脿街道办事处    来源:安宁市人民政府

  为深挖产业在云南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近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彩云红韵·滇情振兴路”实践队在指导老师董佳慧带领下,赴昆明市安宁市禄脿街道开展实地调研,走访密马龙村、艾家营村及洪园山庄、云南卉兴农业基地,以“文化+产业+生态”的多维视角,解码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密马龙村:民族文化为笔 绘就振兴底色

  实践队跟随密马龙村党总支书记何书记的脚步,走进这个以苗族为主的传统村落。青瓦白墙间,苗绣的五彩丝线在村民指尖翻飞,芦笙的悠扬旋律飘过苗岭——作为“民族文化活态博物馆”,密马龙村的苗族乐器制作、传统服饰工艺等非遗文化,正成为凝聚村民精神的主心骨。“中华文化是骨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生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正是对这份民族文化的珍视与传承,道出了村子的发展密码---近年来,村里以文化传承为纽带,既守住了“苗乡记忆”,更激活了发展动力。

  在万寿菊种植地,金黄花海铺展山间,实践队员们观察花株长势,与农户热络交流种植技术、销售渠道、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等等。“2022年引入万寿菊产业后,我们探索出‘花海经济’新路径。”何书记介绍,这种花期长、附加值高的作物,不仅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为村集体拓宽了发展路子。从曾经交通闭塞的“落后村”,到如今“民族文化+生态产业”双轮驱动的“振兴村”,密马龙村的蜕变,正是党建引领下"文化赋能、产业造血"的鲜活注脚。

  艾家营村:“一村一品”串珠成链 农旅融合激活新景

  实践队转赴艾家营村,围绕乡村历史文化传承、特色产业发展、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主题开展实地调研,实践队近距离感受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

  艾家营村下辖五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05户,总人口1678人,琚家营打造兰花村小组,大庄打造人文古树村小组,艾家营打造玫瑰花村小组,小凹子打造茶花村小组,陈家营打造三角梅村小组,形成“一村一品”的独特格局。五个村民小组均扎根农业,深耕以葡萄、板栗、茶、养殖四大中心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艾家营村党委钱书记边走边介绍。在村史展馆,泛黄的老照片、老物件与崭新的规划图并列,串起了传统村落向“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转型之路;葡萄种植园里,队员们听农户讲述“葡萄节”从无到有的故事,看电商直播如何让“艾家营葡萄”走向全国;琚家营的兰花飘香、大庄村的古树庭院,则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图景愈发清晰。

  “农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创新,而是要让文化、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的深度共鸣。”钱书记的话,让队员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立体的认知:从单一农业到“接二连三”的全产业链,从“种得出”到“卖得好”“玩得趣”,艾家营村的探索,正是乡村振兴“多点开花”的生动实践。

  海湾茶业:一片叶子富一方 科技赋能续新章

  实践队走进安宁海湾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这座成立于1999年的茶企,用26年时间书写了“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的故事。

  为了深入感受茶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实践队员在销售人员的带领下学习审评普洱茶。“看汤色要透亮,闻香气分花香、蜜香、陈香,尝滋味要醇厚回甘......”海湾茶业不但通过“企业+农户”模式,直接吸纳周边村庄劳动力就业,还对村庄基础公共设施进行完善,不仅便捷了企业,更便捷了乡村。

  紧接着实践队员跟着海湾茶业生产部人员进入茶叶生产车间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无人化机器的入库、出库、周转、调运与茶叶加工的除杂、分类、拼配、包装等关键技术。海湾茶业自成立以来始终奉行"质量第一"的宗旨,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奋斗,始终坚持创新发展,以经济赋能激活市场活力为基础,用治理创新带动茶文化发展,将传统文化转化为产业竞争力,不断为乡村振兴作贡献。

  洪园山庄与卉兴农业:“文旅赋能”+“科技兴农”双轨并进共富路

  实践队的脚步停在洪园山庄与云南卉兴农业基地,见证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

  作为综合性文旅项目,洪园山庄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购农家物”为特色,不仅带动了周边农产品销售,更让“乡村旅游”成为村民增收的“新引擎”。“游客来了,不仅要住得舒服,更要带走‘禄脿味道’。”山庄负责人介绍,通过“餐饮+体验+销售”模式,村里的土鸡蛋、手工酱菜等土特产成了“香饽饽”。

  在云南卉兴农业的帝王花种植基地,另一番“科技兴农”的图景正在展开:温室大棚内,工人熟练修剪花枝;实验室中,技术人员正调试进口设备。“我们采用‘基地+农户’模式,不仅提供种苗、技术,还保底收购鲜花。”基地负责人说,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种植技术、培育本土农技队伍,基地不仅成长为国内最大的帝王花种植基地,更带动周边300余户村民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超2万余元。

  产业振兴,托起乡村振兴的万家灯火。七天调研,实践队足迹遍布田间地头、村史馆、种植园,从民族文化传承到特色产业发展,从农文旅融合探索到科技兴农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是单一维度的“输血”,而是经济、文化、生态的“多轮驱动”;产业振兴也不是孤立的“种点什么”,而是以文化为魂、以生态为基、以科技为翼的系统性工程。

  乡村振兴的答案,写在村民的笑脸上,藏在产业的脉络里,融在发展的脉搏中。”实践队队长表示,此次调研不仅让我们读懂了“产业兴则乡村兴”的深刻内涵,更坚定了青年学子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理想信念。未来,我们将继续用专业知识为乡村赋能,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