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安宁动态
温泉街道甸中村:荒地变金地,特色产业促振兴
发布时间:2025-08-27 11:05
编辑:安宁市温泉街道办事处    来源:安宁市人民政府

昔日180余亩含沙量高、贫瘠保水性差的“沙窝窝”,是甸中大村人无奈的“抛荒图”,如今这里硕果累累,产品远销海内外,成为村民增收的“聚宝盆”。甸中村的华丽嬗变,是甸中村党总支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向土地要效益、向产业要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乡村振兴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支部领航把“症结”,精准施策开良方

面对甸中大村180余亩因贫瘠、高含沙量、保水性差而长期撂荒的“烫手山芋”,甸中村党总支主动担当作为,多次将“两委”会议开到田间地头,组织召开“田坝会”,汇聚党员、村民代表、乡土人才智慧,共商破局之策。引智借力破难题,村组干部主动“走出去”,考察学习先进经验;积极“请进来”,多方邀请农技专家实地“把脉问诊”。经科学检测,精准锁定土地“病根”:严重缺氮、缺有机质、沙粒比过高。靶向治疗定方向,在充分调研论证和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经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表决,党总支联合村小组果断决策:引进耐旱耐瘠薄作物——洋瓜,并配套推广滴灌、覆膜保水等关键技术,为“沙窝窝”开出“产业良方”。

组织赋能强“链条”,产业聚合生“双金”

方案既定,党总支迅速转换角色,创新模式聚合力,探索建立“村集体+企业+农户”的联农带农富农合作模式,串起“种、管、收、销”一体化产业链条。一地生“两金”惠民生,新模式有效激活了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实现了村民收入多元化:一是“租金”稳增收,昔日撂荒的180余亩沙地实现全部流转,留守老人等土地承包户每年获得稳定保底租金收入,闲置资源变“活钱”。二是“薪金”增渠道,洋瓜产业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村民就近成为企业的“产业工人”。企业实行订单农业,对洋瓜果保底回收,彻底解决了销售的后顾之忧。村民们由衷感叹:“过去种地靠天吃饭,现在增收靠组织引领!”一根小小洋瓜藤,真正串起了租金与薪金,抖落出村民增收的“金叶子”。

生态经济双“丰收”,沃土涌泉利长远

洋瓜产业在甸中大村的成功实践,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显现出显著的生态修复价值,实现了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的良性互动。洋瓜种植形成了一套“种一年(高效产出)、养一年(生态修复)、富一年(持续收益)”的低投入、可持续循环发展模式。土地在利用中得到涵养,越种越肥,产业根基越扎越牢,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振兴之路。

从无人问津的“沙包土”到生机勃勃的“金疙瘩”,甸中大村撂荒地的成功逆袭,正是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成为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主心骨和坚强战斗堡垒”的有力印证。甸中村党总支以一颗小小的洋瓜为支点,强化政治引领,聚焦组织赋能,创新产业模式,厚植生态底色,成功撬动了乡村振兴的大杠杆。在鲜红党旗的指引下,昔日的“沙窝窝”不仅结出了致富的“金瓜”,更让党的组织优势在广袤田野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