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村以党建引领书写振兴蝶变记从“薄弱村”到“示范村”

发布时间:2025-09-22 10:11 浏览次数:0
字号:[ ]

在县街街道,曾经一个集体经济不足5万元的“薄弱村”,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双村村这个纯农业村庄,以党建为笔,以实干为墨,2023年集体经济突破60万元,2024年经营性收入升至393.7万元,成功创建“春城先锋示范党支部”“螳川先锋示范党支部”。‍

强组织:从“薄弱村”到“示范村”的淬炼之路‍。曾经的“薄弱村”如何锻造出“硬核”战斗力?双村村的答案是从“头雁”抓起。

2021年换届后,双村村党总支从致富能手、乡土人才中选拔“领头雁”,构建起一支“雁阵”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职责清晰,更以“积分制”激活党员先锋力量,将志愿服务、产业发展等表现量化评分,形成“承诺—践诺—评诺”闭环。

理论武装与实践淬炼的双轮驱动,让这支队伍更加“能扛硬活”。

双村村常态化组织村干部到市内外“取经”,回村后因地制宜谋划发展。22名党员示范服务队员与16名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开展实操教学,将种植技术送到地头,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

兴产业:从“零散种植”到“链式发展”的破局之道。走进双村村有机食用菌数字产业创新基地,智能大棚里的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环境,流水线有序运转。双村村瞄准食用菌种植产业,打出“政策争取+模式创新+品牌打造”组合拳,推动“党建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集体经济从“薄弱”到“强韧”的跨越。2024年,双村村争取到中央财政70万元扶持资金,一座配备智能大棚、烘干机和冷库的有机食用菌数字产业创新基地拔地而起。这里不仅是年产10吨菌菇的“聚宝盆”,更成为周边学校的研学基地,辐射带动4个村小组参与项目,产业链条悄然延伸。

“错季种植”的智慧让双村村土地效益最大化,羊肚菌采收后轮作赤松茸,利用赤松茸空置期再种虎掌菌、榆黄菇,15亩试验田三年间创收57.6万元。村党总支还探索出“村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发展模式,成立安宁凤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行“集体流转土地、基地统一经营”管理机制,村民变股民。此外,双村村打造了“蕈丽双村”党建品牌,统一产品包装标识与质量标准,标准化包装的菌菇走进超市,党建与产业真正实现了“同频共振”。

优治理: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的善治之变。“发展的成果要实实在在惠及村民。”双村居家养老食堂里,热气腾腾的饭菜刚端上桌,王奶奶就笑着说:“每餐3元钱,每天不重样,比家里吃得还舒心。”这里日均服务34人,还为20名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送餐。双村村积极用好集体经济发展成果,为年满60周岁在居家养老食堂就餐的村民提供补贴,每餐仅收3元,差额由村集体兜底,让老人们感受到了“舌尖上的幸福”。以“微体系”撬动“大治理”。党员带头调解纠纷,主动下沉倾听民意,建立信息收集、分析研判、联动处置机制,年内4起矛盾化解在萌芽;每月“垃圾分类”活动中,村民从“袖手看”变为“动手干”,年内9次活动清运垃圾20余吨。这种“共建共享”的治理生态,让村庄焕发新活力。

“强组织”凝聚的合力、“兴产业”积蓄的动能、“优治理”带来的温暖相互交融时,双村正以崭新的姿态,绘制“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图景,为乡村振兴写下最鲜活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