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矛盾纠纷调处化解
安宁市司法局县街司法所:多措并举 绘好解纷新“枫”景
发布时间:2025-09-23 11:15
编辑:安宁市司法局    来源:安宁市人民政府

安宁市司法局县街司法所:多措并举  绘好解纷新“枫”景

安宁市司法局县街司法所为有效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充分发挥基层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做好人民调解指导工作,不断提升调解工作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多措并举绘好解纷新“枫”景。

一、优化调解队伍建设,提升矛盾化解“专业度”

1、注重从村干部、乡贤、“学法用法示范户”中吸纳熟悉村情民意、懂法律、有威信的人员加入人民调解队伍,构建并完善街道、村(社区)、村小组三级网络结构,共有专、兼职人民调解员122名。人员设置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铺设,稳步扎实推进人民调解工作。

2、县街司法所定期组织调解员进行培训,内容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人民调解工作技巧、“云智调”APP系统应用等相关内容。通过“线上自学+线下集中培训”的形式,有效提高调解员的法律专业素养、调解技巧以及熟练运用网络在线系统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能力。阶段性分享调解经验,通过“解读法条+案例剖析”的方式,引导人民调解员熟练掌握人民调解的受理范围、调解原则、调解程序、调解文书的制作等相关业务知识,熟练运用“情理法”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切实提升了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深入社区开展人民调解卷宗填写指导,对于尚未建立调解卷宗的案件,手把手指导卷宗填写,对于已经建立调解卷宗的案件,通过查阅卷宗,指出填写不规范之处,并指导调解员正确填写。

3、依托“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队伍,把村(居)法律顾问和“法律明白人”的乡土优势结合起来,运用“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的模式组建工作小组,采用互动式、情景模拟等多元培训方法,通过现场展示、快问快答等形式激发参与热情,推动调解员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对74名“法律明白人”进行业务指导、培训并共同参与人民调解工作,利用各自专业优势、推动“情理法”相融合,化解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让专业更接“地气”,让“本土化调解”更专业。

二、抓实动态排查机制,下好风险防范“先手棋”

1、县街司法所联合街道平安法治办、县街派出所、石江派出所每月定期组织12个村(居)委会书记(主任)和调解专干召开县街街道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例会及每周“2+31+N”工作例会,对12个村(社区)存在的矛盾风险进行分析研判,及时指导、协助、督促各村(社区)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2、常态化推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按照“早排查、早发现、早调处、早解决”的原则,对苗头性、倾向性矛盾纠纷隐患及时发现、及时制定化解方案、及时调处,坚决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针对婚恋家庭、邻里、农村土地、生产经营、侵权损害等重点领域,坚持常态化排查与重要时间节点排查相结合,加强与派出所、平安法治办协调配合、信息共享、联调联动,推动人民调解与治安调解的有效衔接。2025年上半年,通过每日工作微信群日排查共2196次,每月走访村(社区)2次,走访排查纠纷共144次,对宗教场所、学校、企业、医院、少数民族聚居村等开展重点场所、人群摸排,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及时掌握矛盾纠纷排查情况,确保第一时间主动介入,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2025年上半年,共调解矛盾纠纷303件,调解成功301件,调解成功率达99.3%。

三、创新协同联动机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圆”

1、打好调解联动组合拳,为基层治理注入“营养剂”。依托“2+31+N”实体化运行工作机制,实现信息互通,采取集中联办的方式,加强与县街、石江派出所、安宁市人民法院八街法庭、县街街道社会法治办、妇联、林业等部门沟通协调,将纠纷调解由“单打独斗”推向“协同作战”,建成“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避免群众“多头跑”,让纠纷调解更加便民化。实现信息互通。落实“七个闭环”,抓好“周研判、月会商、季分析”,2025年以来,联合调解成功各类矛盾纠纷3件。

2、落实重点人员联管、重点问题联治、重点工作联抓,共同做好矛盾纠纷疏导化解工作,对存在风险隐患的“三类人、三类事”摸清基础数据,确保“底数清、情况明”,及时研判、处置,抓“关键点”、啃“硬骨头”,切实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阶段。建立“公安、司法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刚性震慑力和司法行政机关柔性劝导力,做到人民调解前期介入、法律服务及时紧跟。围绕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工作,向群众详细讲解“多元解纷”的便利之处,引导群众通过非诉方式化解纠纷。

四、强化跟踪回访机制,筑牢治理成效“防火墙”

县街司法所严格落实矛盾纠纷调处跟踪回访制度,调解协议签订后1个月内进行回访,扎实推进人民调解案件闭环管理。通过入户走访或电话回访的方式,适时对调解案件的成效、群众满意度、协议履行情况等进行回访。针对调解成功还没有履行完毕的纠纷,督促相关当事人按照协议约定尽快履行;针对调解成功且已履行完毕的纠纷,向当事人表示肯定,并做好结案归档。回访的同时,同步了解当事人的思想状况、行为有无反常、有无新的矛盾纠纷苗头等,防止已化解的矛盾纠纷再出现反复,努力做到纠纷有回应、调解有着落、件件有回访,不断提高群众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满意度,更好地发挥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作用。截至目前,回访率达100%。

五、“调解+普法”双发力,情理融合化纠纷

1、充分发挥村(社区)“法律明白人”示范引领作用,采取日常宣传和重大节日、主题宣传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宣传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法律六进”活动,定期深入村组、农贸市场、客运站等场所开展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切实增强辖区居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引导群众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

2、将“调解+普法”有机结合,随时随地向当事人及周边群众宣传法律法规,“以案释法”,着力实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倍增效应,推动普法与调解双提升、双促进,为人民群众烹制法律“营养餐”,坚持“每一次调解就是一场普法”,在调解中扎实开展“调解前讲法”“调解中明法”“调解后释法”工作。

3、实施精准普法,针对青少年群体,联合辖区内5所高校、2所学校开展“普法竞猜”“模拟法庭”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针对农村群体,在群众会、院坝会等场所讲解土地承包、赡养继承等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实务,让法律知识深入乡村;针对企业,开设“安全生产法律讲堂”“农民工权益保护”等专题课堂,为企业依法经营和职工维护自身权益提供法律支持;对于留守妇女儿童,详细普及反家暴、防性侵等法律知识,给予她们特殊的法律关怀;针对重点利益诉求问题和相关人员逐一送法上门,提供针对性强的普法宣传内容。引导他们合理表达诉求,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产生。2025年,县街司法所重点普法7人次,做到人在走访、人不在电话访、重点群体普法宣传登记表一人一档。

安宁市司法局县街司法所多措并举绘好解纷新“枫”景。

将持续发挥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严格落实相关要求,为推动调解工作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持续发力,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