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安宁动态
安宁 我们共同成长的三十年——禄脿 密马龙篇
发布时间:2025-09-30 15:10
编辑:安宁市禄脿街道办事处    来源:安宁市人民政府

  今年是安宁撤县设市三十周年,三十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也是一幅日新月异的发展画卷,更是禄脿街道与安宁共同成长的三十周年。今天,让我们走进禄脿街道密马龙村委会。密马龙村因高寒偏远,曾是经济发展滞后,党建基础薄弱的苗族村寨。自1995年安宁撤县设市以来,30年辛勤耕耘,30年沧桑巨变,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级党组织及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密马龙村摘下了“贫困”“落后”的帽子,崛起为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充满魅力、村兴民富的新时代乡村。

  党建领航为引擎,全面凝聚发展合力

  密马龙村党总支坚持育强“头雁”,突出党建,带好队伍,建强组织,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做好群众的“主心骨”、发展的“领头羊”、稳定的“顶梁柱”。通过找优势、知差距、解难题,不断提升党组织主动作为和攻坚破难的能力,逐步探索出四式党建工作法,不断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在密马龙全体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村党总支荣获昆明市2023年度“春城先锋示范党支部”,安宁市2022年度“螳川先锋示范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坚持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牛鼻子”,不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模式,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实现了村容村貌的华丽转身,乡村振兴战略在这里结出了累累硕果。

  加大重点扶持,用心做足民生“成色”

  在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下,自2018年启动“幸福新苗乡”建设工程以来,禄脿街道密马龙村委会先后实施了村级道路“三化”、农村危房改造、水利建设、公共场所修缮等基础建设提档升级工程,村民出行不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如今的密马龙村,苗乡同胞从土木危旧房搬进了苗族特色新居,喝上了放心水,彻底告别了人畜混居的岁月。

  互嵌共融齐进步,同心同向促发展

  密马龙村委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民族地区的生态资源禀赋与多元文化特色,在持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努力促进辖区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绘就了心手相连、守望相助的和谐图景。建成“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展馆”“芦笙研习室”等民族文化阵地并投入使用,广泛开展文艺演出、民族乐器展演等活动,以“同跳一支舞、同唱一首歌”等形式,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实践,通过文化交流加深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感情,汇聚起团结奋进的力量。常态化开展“双语宣讲”,向少数民族党员群众及时传递党的声音、共谋发展对策、共话未来蓝图、增强文化自信,让大家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政治洗礼,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与党同心同向同行。

  推进农文旅融合,开辟兴农富农新路

  30年来,密马龙村委会因地制宜,深挖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于2022年成功创建“安宁市A级景区村庄”。依托自身生态与资源优势,大力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通过每年举办“花山文化旅游节”并以此为抓手不断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服务效率与质量,不断延伸柿子产业链,生产柿饼、柿子果酱等深加工产品,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将组织建设、党员管理和民族团结的成效切实转化为发展动力,积极培育文明乡风,促进移风易俗,推动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持续繁荣。

  发展特色产业,优化结构稳产增效

  密马龙村委会立足本地农业情况,深耕农业特色产业,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发展主攻方向。探索“花海经济”,2022年引进万寿菊种植,采取“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建立“组织带头+党员带头+按亩补贴+保底收购”的兜底保障机制,实现种植销售同旅游增收有机融合,强村富民又多了“新盼头”。与企业深度合作,建成1000立方万寿菊发酵池,配合合作企业推进收购站点建设,在租赁、销售、服务支持等方面为村集体创收,促进集体经济增长。

  三十年蝶变,苗乡深处的幸福“密马”

  三十年筚路蓝缕,密马龙村委会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核心,将苗乡群众的幸福生活作为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密马”谐音“密码”,密马龙村以党建“执笔”,破解密马龙乡村振兴,民生幸福的密码,与辖区群众携手并进,提升生活水平,改善精神风貌,村景焕发新颜,新风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