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压舱石”。今年以来,八街街道二街村始终锚定群众需求,立足村庄实际,通过精准施策、多元发力,在实践中,将民生实事办实、办细,探索出一条“听民意、办实事、促发展”的乡村治理路径,让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升温。
需求“导航”,让治理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二街村始终将“群众需要什么”作为工作出发点,把调研走访作为项目精准落地的关键前提。右所村公益事业奖补项目实施期间,村“两委”班子、村干部利用傍晚、周末等村民在家的时段挨家挨户走访,还先后召开6次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户长会,将分散的诉求汇总梳理,最终锁定“翻新村间路、添个歇脚地、种些花草树”这三大最迫切需求,并结合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政策,将1300米村间道硬化、闲置空地改造为休闲空间列为核心建设内容,让项目精准对接民生痛点。饶管营村、红石村、樟富营第二村民小组部分公房因年久失修存在墙体剥落、屋顶渗水等安全隐患,了解情况后,村党委及村党支部第一时间组织专业人员现场勘查,制定详细翻新方案,完成了公房翻新、墙体加固、屋顶修缮等工作,彻底消除安全隐患。这种“需求从群众中来,项目往需求处去”的模式,让乡村治理告别“盲目施策”,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协同“赋能”:以多元联动筑牢项目推进“保障网”。二街村村党委深知“单打独斗难成事”,在项目推进中构建起“多方联动、全程督导”的工作机制。右所村公益奖补项目启动后,专门成立工作小组,从施工前的建材质量把关,到施工中的工艺监督、进度跟踪,再到施工后的竣工验收,工作小组全程参与。同时,为及时解决施工难题,村里创新建立“施工方+村委+村民代表”三方协调机制,每周召开一次碰头会。草田坝村民族村寨旅游提升项目中,村党委牵头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将蜜蜂生态养殖园建设拆解为绿化带水电改造、“蜜蜂小院”景点打造、蜂箱及加工设备采购等8项子任务,每项任务都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通过精细化分工与协同配合,项目实施效果及治理效能大幅提升。
共建“聚势”:用全民参与激活乡村发至群内新动能。乡村治理不是“独角戏”,需要村民广泛参与“大合唱”,二街村通过多种举措调动村民积极性,让大家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右所村项目启动后,村里通过村民大会、微信群、宣传栏等渠道宣传项目意义,点燃村民参与热情。村民们主动捐资16350元,社会爱心人士也捐资15500元;12名年龄60岁的老人主动报名参与绿化种植,来到施工现场,挥锹培土、浇水灌溉。在红石村等三个村民小组的公房翻新过程中,村“两委”邀请5名村民代表组成监督小组,全程监督施工质量,从墙体涂料的环保性到门窗安装的牢固度,监督小组都逐一检查,提出的合理建议也全部被采纳。这种“众人拾柴”的共建模式,不仅加快了项目落地,更让村民感受到“主人翁”的价值,增强了归属感与幸福感。
从农村公益事业奖补项目到民族村寨旅游提升,再到公房翻新,二街村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精细推进为保障,以共建共享为动力,走出了一条贴合实际、富有成效的乡村治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