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安宁撤县设市三十周年,三十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也是一幅日新月异的发展画卷,更是禄脿街道与安宁共同成长的三十周年。禄脿村委会隶属于安宁市禄脿街道,下辖三个村民小组,其中既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禄脿村小组,也有20余年前从禄劝县迁入的华云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行政村。自唐代起,禄脿村便是“南方丝绸之路”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茶马古道穿境而过。这条承载千年历史的商路,不仅带来了马蹄声与茶香,更悄然播下幸福的种子,如今种子已在禄脿村委会绽放出富足的花朵。多年来,禄脿村委会以党建为引领、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支撑,探索出一条极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实现了从“浊迹斑驳”到“碧韵流淌”、从“精神乞丐”到“十星闪耀”、从“单向管理”到“多元共治”的华丽转身。
党建引领:人居环境焕新颜
禄脿村曾面临垃圾乱堆、污水横流、村道坑洼等农村普遍存在的困境,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下,以党建为引领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就此拉开村庄蝶变的序幕。村党组织将党旗插在整治一线,成立“党员先锋队”、划分“党员责任区”,党员干部带头清理自家庭院、拆除违章建筑、清扫公共区域,逐步带动村民从观望疑惑转向主动参与。昔日的垃圾堆变身小花园,犄角旮旯改成停车位,淤积沟渠恢复清亮。 多年来,禄脿村党组织坚持每年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主题党日活动不少于8次,累计建设绿化带5万余平方米,种植苗木花草10万余株。铺设污水管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处理,村内道路全部硬化,主要道路安装近200盏路灯。盘活闲置土地建成临时停车场,新增停车位近500个。这场“环境革命”让禄脿村实现华丽转身,不仅重塑了村民的归属感与自豪感,更为乡村振兴筑牢了生态基石。
文明浸润:精神风貌展新姿
若说环境改善是乡村的“面子”,那乡风文明便是乡村的“里子”。禄脿村的管理者深知,乡村振兴既要物质丰裕,更需精神富足。为此,村里持续挖掘保护禄脿老街茶马古道文化及传统村落年俗,配合编制完成禄脿老街保护利用规划。着力传承彝族文化,弘扬彝族传统节日习俗,定期组织对调子、唱敬酒歌、刺绣等文化活动,促进辖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氛围。
同时,村里打造“家风家训文化墙”,成立“道德评议会”,将身边好人、文明家庭、绿美家庭等评选纳入评议范畴,以先进典型为示范,引导村民主动摒弃陈规陋习、传播文明新风。如今,“精神乞丐”的标签已被彻底撕下,村民脸上洋溢的是自信从容的幸福笑容。
协同共治:治理模式提质效
过去,禄脿村采用“村干部干、村民看”的单向管理模式,不仅效率低下,更难以满足村民多元需求。而前期的环境整治与乡风建设,已然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与自治能力。禄脿村顺势而为,构建起“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结合村情民意,村里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完善“三级调解”闭环体系——村民小组初调、村调委会复调、街道司法所终调,同时引入街道法律顾问提升调解专业度。坚持线上线下信息公开,及时更新并公布村务信息,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既保障村民知情权与参与权,也提升了乡村治理透明度与村级组织公信力。以华云村小组为试点,建立网格化多元共治驿站,推行“护村队+雪亮工程+微网格”三位一体群防群治模式,有效降低矛盾纠纷与安全隐患,推动形成党建引领、人防+技防+网格管理融合的乡村善治格局。
产业赋能:经济发展开新局
禄脿村的产业振兴,与武易高速公路修建及土地流转工作密不可分,两大因素共同为这个古老村落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其中,土地流转成为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关键抓手,大棚蔬菜与花卉种植则成为土地流转后的主要农业发展方向。
禄脿村严格遵循“依法、平等、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户规范开展土地流转。截至2025年,全村已发展蔬菜大棚种植近800亩,逐步形成规模化绿色蔬菜与花卉种植基地,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村里严格执行“发布信息—意向申请—资格审查—实地勘察—协商洽谈—签订合同—备案登记”全流程规范操作,切实保障了土地流转的合法性与农户的合法权益。
如今,村级活动场所里,打篮球的年轻人、唱花灯的老年人、学跳舞的妇女各得其乐。华云村民族团结小广场上,搬迁群众与原住居民共跳彝族舞蹈,亲如一家。禄脿村用时光书写了农村蝶变的生动样本,这条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