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市构建“普法+执法+司法”全领域普法机制 助推普法强基见实效
安宁市构建“普法+执法+司法”全领域普法机制 助推普法强基见实效
自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启动以来,安宁市聚焦法治宣传短板弱项,构建“普法+执法+司法”全领域普法机制,推动普法强基专项行动走深走实,努力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法治氛围。
一、建立“普法+文化”模式,厚植法治理念
一是法治阵地奠“基”。打造法治阵地建设“样板工程”,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打造了市、街道、村(社区)三级全覆盖的“4+3+77”法治文化阵地集群。打造新媒体普法“品牌工程”,构建了以“乐享安宁”App为引领、“安宁依法治市”微信公众号为支撑、各街道各部门微信公众号及微信群组为支撑聚合发力融媒矩阵,发布普法信息5000余条,累计浏览量30万人次,实现普法全时段全方位全覆盖。
二是法治文艺增“色”。深度挖掘本土文化,依托花灯小戏、滇剧等安宁特色文艺形式,编排《依法治国兴天下》《说普法》《普法颂》《离婚风波》等10余个法治文艺节目,巡回演出50余场次;加强“非遗”资源的运用和宣传,开展“非遗法治刺绣”“法治剪刻纸”“法治宣传+非遗舞狮”“法治书法绘”等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20余场次,实现“灌溉式”普法模式逐渐向艺术感染、人文渗透的“交互式”转变。
三是民宗普法聚“力”。加强少数民族群众法治宣传教育,使用“民族语+汉语”开展“法治夜校进苗寨”“苗语诵民法”等活动15场次;利用县街苗族同胞花山节、八街玫瑰节等民族节庆点开展普法宣传活动20场次。结合“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五进”宗教场所活动,深入曹溪寺、基督教堂等宗教场所宣传政策法规10余场次,营造了全市宗教教职人员尊法、守法、学法、懂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二、完善“执法+普法”模式,彰显法治温度
一是精准培训提“能”。组织全市27个行政执法部门、9个街道共计494名法治负责人、法制审核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开展2023年行政执法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培训,开设《行政执法监督实务》《行政处罚法》等专题课程,不断提升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严格规范执法的能力。
二是柔性执法增“温”。建立柔性执法“五张清单”管理制度,全市33家行政执法部门结合权责清单、行政自由裁量权基准编制“五张清单”并公示。积极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方式,市生态环境分局、市城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多部门联动开展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整治专项整治活动,向50家餐饮店商以案普法,下达《餐饮业环境整治告知书》44份。
三是靶向普法提“质”。全面实施普法责任清单、“三单一书”、普法责任制落实月报备月通报制度,狠抓“谁执法谁普法”责任主体落实,全市各行政执法部门坚持将普法宣传教育渗透到执法办案的全过程,通过以案说法、政策法律法规宣讲等方式普及法律常识1814场次。
三、推行“司法+释法”模式,提升普法实效
一是完善释法长效机制。印发《安宁市深入开展“以案释法”工作实施意见》,把“以案释法”工作纳入年度法治成效建设工作考核内容,切实发挥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在法治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形成以案释法工作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司法+释法”工作落实落细。
二是构建释法多元模式。业务融合释法,推行法官“释法+诉前调解、释法+文书送达、释法+公开庭审”,力促当事人服判息诉;推行检察官“释法+公开听证”,促进司法办案公开透明;推行“释法+排查+调解”,聚焦法律意识淡漠、矛盾突出的双方当事人等重点群体,“边摸排边普法、边调解边普法”2057人,切实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精选案例释法,选取法律资讯及群众密切相关的热点案件,发布《安法释界》5期,“普法强基+以案释法”180期,2万余人次阅读;将以案释法案例制作成普法视频,发布安宁市“普法微课堂”8期、“灵雨之声”法治小课堂4期、“锋警说事”4期,法治视频浏览量达20万余人次。
下一步,安宁市将以构筑“大普法格局”为目标,持续推动“普法+执法+司法”全领域普法机制落地落实,推进普法强基专项行动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