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人民调解”新图景:解锁安宁“枫桥” 实践密钥
锚定“人民调解”新图景:解锁安宁“枫桥”
实践密钥
近年来,安宁市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挖掘调解活力“密码”,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着力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让“枫桥经验”在安宁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2024年以来,受理调处矛盾纠纷10052件,调解成功9897件,调解成功率达98.46%。
一、党建引领,筑牢调解工作“桥头堡”
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领导核心的作用,是践行“枫桥经验”的关键力量。安宁市司法局积极探索“党建+人民调解”的工作模式,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持续提升人民调解工作水平,推动党建与人民调解深度融合,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经济发展大局贡献司法力量。在全市9个街道103个村(社区)全面建立人民调解组织,成立劳动争议、医疗纠纷、婚姻家庭、小区物业等23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吸纳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威望高的党员加入人民调解员队伍,全市797名人民调解员中,党员占比达到69%,为调解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确保调解工作方向正确、组织有力。
二、多元协同,织密解纷工作“一张网”
以市、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基础,建成前有接待服务大厅和矛盾纠纷受理窗口,后有多元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的市、街道“两级”矛盾纠纷调解主战场,集统筹指挥、纠纷化解、法律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织就一张紧密的调解网络,确保矛盾纠纷层层过滤、逐级化解。2024年以来,市、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共接待来访群众7292人次,解答专业法律问题3646个、受理调解矛盾纠纷3526件、法律援助2019件,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5452件。
三、科技赋能,提升调解工作“智慧力”
在数字化时代浪潮下,科技成为推动调解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安宁市司法局积极拥抱科技,借助“智慧人民调解·云智调”平台,通过智能语音、智能识别、智能模板等技术,在现场能够快速便捷地完成案件信息的采集,生成具备电子公章、电子指纹、电子签名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调解协议书,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或二维码,快速推送给现场当事人。2024年以来,安宁市为全市122家人民调解组织开通“云智调”签章系统,使用率达80%。
四、人才培育,打造调解工作“生力军”
调解员是调解工作的主体,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调解工作的成效。安宁市司法局高度重视调解员队伍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培育高素质调解人才,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调解工作“生力军”。
一是挖掘调解专业人才。挖掘知识广、调解技能强的退休党员干部、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群体成为矛盾纠纷化解主力军,设立1个市人民调解工作综合专家库以及医患、婚姻家庭、劳动争议等10个纠纷类型调解专家库,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率,化解各类疑难矛盾纠纷。
二加强业务培训。定期组织调解员参加法律法规、调解技巧、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资深调解员授课,通过案例分析、模拟调解等方式,不断提升调解员的业务水平和实战能力;组织调解员开展案件评查工作,以评查促规范、以规范促提升,提升了调解员的业务能力和调解案卷质量。2024年以来,司法所组织辖区人民调解员培训249场次,市司法局组织全市800余名人民调解员和法律明白人集中培训2场次,组织街道人民调解员参与案件评查3357件。
三是注重经验传承。开展“传帮带”活动,要求老调解员带着年轻调解员一起调解,将丰富的调解经验传授给年轻调解员,为调解工作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让人才成为调解工作的“源动力”。2024年以来,年轻调解员参与调解矛盾纠纷4021件。
五、文化浸润,厚植调解工作“软土壤”
安宁市司法局积极挖掘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法治文化、德治文化、和谐文化等融入调解工作,加强法治文化建设,通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建设法治文化阵地等,弘扬法治精神,增强群众的法治观念,引导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注重德治文化传承,发挥道德模范、乡贤等的示范引领作用,倡导文明新风,培育良好家风、民风,以道德力量感化当事人,促进矛盾纠纷的化解。营造和谐文化氛围,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培育群众的和谐意识和团结精神,为调解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文化成为调解工作的“粘合剂”,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融洽。
“枫桥经验”在安宁市的生动实践,既是传统治理智慧的当代转化,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微观映照。从红色引领到数字赋能,从乡贤评理到德法共治,安宁市正以“多元共治”的绣花功夫,织就基层社会“善治锦图”,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写下最具烟火气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