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市2019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能源生产消费情况分析报告
安宁市2019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能源生产消费情况分析报告
2019年上半年,我市坚守生态环境底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企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和回收利用率不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产品生产量及消费量稳步增长,节能降耗监测工作纵深开展。
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能源产品生产情况
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涉及能源产品生产的共10户,1至6月,电力生产量合计202653.91万千瓦时,同比增长9.8%;焦炭产量543101吨,同比增长7.6%;煤气产量405651.28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0.6%;汽油产量1976095.58吨,同比增长257%;柴油产量2085339.59吨,同比增长9.5%;煤油产量508532.50吨,同比增长4.6%;石油焦产量159478.91吨,同比增长44.1%;燃料气产量443403.98吨,同比增长93.2%;其他石油制品产量407763.28吨,同比增长21.4%。
二、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情况
1至6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325.26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7%,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一季度GDP能耗同比下降5.3%,二季度GDP能耗尚未核算。原煤消费量186.6万吨,同比增长11%,电力消费量28.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
(一)三大行业能源消费情况
全市能源消费在三大行业中,制造业能源消费比重最大,占全市比重的94.7%。采矿业能源消费比重最小,仅占全市比重的0.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能源消费比重居中,占全市比重的5.1%。其中:
1. 采矿业:1至6月能源消费量0.76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6.5%。
2. 制造业:1至6月能源消费量307.96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9%,拉动全市能源消费同比增长3.7个百分点。
3.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至6月能源消费量16.54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0.9%。
(二)六大高耗能行业情况
1至6月,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307.34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9%,占全市规上工业能源消费比重94.5%,拉动全市能源消费同比增长3.7个百分点,是全市能源消费的主要重心,其中:
1.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能源消费量67.99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7.9%,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20.9%,拉动全市能源消费同比增长1.6个百分点。
2.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能源消费量71.66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0.4%,占全市比重22%,拉动全市能源消费同比增长3.9个百分点。
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能源消费量24.13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9.9%,占全市比重7.4%,拉动全市能源消费同比增长0.7个百分点。
4.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源消费量141.39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5.2%,占全市比重43.5%,拉动全市能源消费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
5.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能源消费量2.17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3%,占全市比重0.7%,拉动全市能源消费同比增长0.02个百分点。
6.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今年规上工业企业暂无此行业。
三、存在的问题
1. 1至6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同比增长3.7%,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一季度GDP能耗同比下降5.3%,二季度GDP能耗虽然尚未核算,但预计核算仍呈下降趋势。从目前数据来看,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显著,但其中一个关键原因为:云南永钢钢铁集团永昌钢铁有限公司今年一直处于停机未生产状态,1至6月综合能源消费量为零,同比净减少22.88万吨标准煤,拉动全市能源消费同比下降7.3个百分点。预测若下半年云南永钢钢铁集团永昌钢铁有限公司复产,随着全市工业生产的快速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仍然形势严峻。
2. 目前,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依然是我市能源消费的重心。1至6月,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量为307.34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9%,占全市规上工业能源消费比重的94.5%,拉动全市能源消费同比增长3.7个百分点,直接主导了全市能源消费的走向。
3. 1至6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达万吨标准煤的重点耗能企业共12户,能源消费量316.49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能源消费量比重97.3%,对全市能源消费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
四、相关建议
1. 加强对六大高耗能行业、重点能耗企业的预警监测力度,加强企业能源管理,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做好淘汰落后产能奖励政策的兑现落实工作。推行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推进钢铁、石化、冶金、化肥等高耗能行业进行工艺节能化改造及设备节能化更新,推行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热电联产等一系列节能项目,开展生产工艺及产品升级改造,实现节能降本增效,多措并举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加工转换效率,对新建项目,严把节能环保准入“门槛”,更为科学有效地开展节能降耗工作。
2. 加强对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新型节能环保设备,通过政策鼓励、资金扶持等优惠措施,大力扶持并发展高附加值、高产出、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走出一条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