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非遗基本内容情况介绍
安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基本情况
安宁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自成体系,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优势,被誉为“连然金方,螳川宝地”,历来是昆明的重要门户,迤西咽喉,历史上曾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站口,史称“安宁雄镇,诸爨要冲”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讲求礼仪的传统习俗使得各种文化资源保存完整,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丰富文化资源。
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情况
安宁市主要居住的少数民族有白族、彝族、苗族、回族,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人口结构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积淀了较为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九类17项,代表性传承人共15人,其中省级传承人1人(已去世),市级传承人8人(其中3人去世),县级传承人6人。我市共有省级非遗项目1项,市级非遗项目8项,县级非遗项目8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简要介绍:
(一)、民间文学杨天官人物传说
《杨天官》人物传说,广泛流传于安宁地区及温泉镇。我馆于2005年——2006年结合我市打造温泉旅游小镇,对温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普查,收集、整理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资料。2005年,安宁市口传文学杨天官人物传说被列为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传统音乐
1、安宁小调
“安宁小调”是彝、汉劳动人民在数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用以表达自己喜怒哀乐而逐步产生、广泛流传于八街及周边地区,特别优美、欢快的一支山歌调,其产生是彝、汉民间音乐文化相互交流的结果。2017年,安宁传统音乐安宁小调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苗族阿作芦笙音乐
安宁苗族“阿作芦笙音乐(舞蹈)”属川滇方言,滇东北次方言的芦笙音乐,是滇东北次方言苗族保存最完整的一套芦笙音乐,也是全国苗族芦笙音乐中保存最完整的芦笙音乐之一。
2005年,安宁市传统音乐阿佐芦笙音乐被列为昆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传统舞蹈
1、芦笙舞
在安宁分布着几个苗族村落,其中一部分聚集在草铺街道办事处水井湾村,一部分在县街街道办事处高山云龙村,无论他们在哪里生活都传承着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苗族芦笙舞就是流传较广的优秀传统艺术。
2005年,安宁市传统舞蹈芦笙舞被列为昆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跳鼓
跳鼓在安宁是一种较为盛行的艺术活动形式,主要分布在八街街道办事处周边。跳鼓从晋宁彝族流传到八街镇窝铺村、招霸村。1984年“跳鼓”活动重新发起后,“跳鼓”活动在各村都是主要的艺术活动形式,每当家里有丧事、建房等仪式,有经济条件的家庭都要请当地的鼓队到场进行表演,这种表演有着特殊的意义。
2005年,安宁市传统舞蹈跳鼓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传统美术
1.皮影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皮影戏在我市禄裱街道一带流传,目前此项技艺已失传。2004年在安宁市文化体育旅游局的关注下,皮影已收藏在我市博物馆内。
2005年,安宁市传统美术类皮影被列为安宁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刻纸技艺
耿明府的刻纸技艺,在作品构思创作和人物脸部勾勒和连接上,有自己的见解,在人物、花鸟、动物的刻纸技艺上有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其刻纸功底扎实,作品栩栩如生,表情传神。
2014年,安宁市传统美术类刻纸技艺被列为安宁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铁胆石砚台雕刻技艺
薛宗权的铁胆石砚台的雕刻技艺,来源于他多年对雕刻技艺的钻研和对铁胆石的研究,不断积累,创作而成。由于铁胆石资源比较稀缺,因此铁胆石砚台具有一定的科研性和收藏值价。
2014年,安宁市传统美术铁胆石砚台雕刻技艺被列为安宁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4.李家祠堂
李氏宅院位于县街街道的李氏建筑是一座传统的四合院,建筑风格上保留了传统土木结构的特点,门窗、石柱角上雕刻艺术更具特色,门座用青石砌出,门窗多用木雕,保留了原始的建筑风格。
2005年,安宁市传统建筑类李家祠堂被列为安宁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五)、传统手工技艺
1.安宁扎染
扎染技艺指先“扎结”后“染色”,这是两道最重要的制作工序,简称“扎”和“染”。安宁扎染最有特色的是在扎结时运用了絣织技术将一束束织线有计划地在某些部分以手工方式施以捆绑防染加工,经过染色后拆解絣结完成一截一截不同色彩的絣织线,再进行手工制织原图案设计,调整配置织线,形成图案和织物。
2014年,传统手工技艺安宁扎染被列为安宁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安宁风筝
徐作坤的风筝在“扎、裱、绘、放”等多种技艺上狠下功夫,摸索出一套扎风筝的时效处理、炭化处理工艺,结合风筝平衡对称的设计原理,创作了大量不同种类的风筝,终于独树一帜。
2009年,传统手工技艺安宁风筝制作被列为昆明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传统手工制作
安宁位于历代交通要道,滇南滇西,以及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外来香材,很多都需要通过安宁进入内地,也使得安宁有了近水楼台的材料优势。传统手工香的制作,并不是仅限于许多现代人认知的宗教用香。其大致可以按照几个形式来分类。焚烧类、熏煎类、涂抹类、佩戴类。传统制香的方法,继承了这种民族手工制香技艺后,更加注重中华传统香学的学习和更多文化元素的融入。
2018年,传统手工技艺类手工香制作被列为安宁市县级保护名录。
(六)传统体育与游艺
镰钾舞是流传于我市八街街道的一种“以武为舞”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充分体现出彝族人民粗犷、阳刚的民族风格,深受彝族同胞的喜爱。
2005年,安宁市传统体育与游艺镰钾舞被列为昆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七)传统戏剧
大石庄滇剧是1926年由昆明传入大石庄村。当年,大石庄村民杨兴存、许进才、许世玉等人在昆明做事期间,喜爱滇剧常到东寺街茶馆听戏,便学会了滇剧,回村后几个人组织了文艺队在大石庄附近各村演出,很受群众欢迎,逐渐的发展和传承下来。
2009年,安宁市传统戏剧大石庄滇剧被列为昆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八)、传统文化保护区
1. 草铺街道水井湾村苗族文化保护区。
水井湾全村西南高东北低,建村约在1953年,现居住的苗族自贵州威宁迁移来。全村为散落式布局,房屋为土木结构瓦房,现今居民仍保留着传统的苗族着装及生活习俗和文化风格。2005年,传统文化保护区--草铺街道水井湾苗族文化保护区被列为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八街花灯之乡
自清末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以来,八街街道便有由本地人自行组成的花灯班子。民国初年,外地花灯进入了八街地方,花灯演出后,爱好的人们都能哼唱几句,以后有人组织花灯班子,就请花灯师傅教唱。在当地会唱后,又和相邻的村寨进行相互交流学唱,并流传至今。
2005年,安宁市传统文化保护之乡--八街街道花灯之乡被列为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九)、传统礼仪与节庆
安宁八街的正月十五的踩街活动,在民间一直有延续,祖辈时就有在各村之间自发组织踩街活动进行拜年,庆祝今年五谷丰收,来年风调雨顺的美好寓意。从1985年开始,正月十五的踩街活动就由安宁八街政府开始组织,此项活动得到了发展和传承,现在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心中过年不可或缺的一项文化活动。
2018年,传统礼仪与节庆类安宁八街踩街活动,被列为安宁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我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情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质上是保护活态的传承人,民众才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所以保护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
一是省级传承人肖国祥,居住在我市县街镇下元良村,擅长泥塑和竹编(已去世)。
二是昆明市级传承人李凤仙(2016年去世),居住在我市八街镇枧槽营村,主要擅长于刺绣。她能能熟练的绘制出各类图样,如给老年人用的福、禄、寿的图案和纹饰,结婚用的莲生贵子图案,给小孩用以辟邪的五毒图案,传统方枕帐顶图案,圆角方形等刺绣作品。
三是昆明市级传承人张云祥(2014年1月逝世),居住在我市禄脿镇上禄脿村,擅长雕刻,年轻时爱好民间绘画,后钻研雕刻技术,创作了大量木雕、石雕作品,内容多反映农村生活习俗,作品有牛、马、人物等。
四是昆明市级传承人龙树岗(2010年去世),居住于我市草铺镇水井湾村,他自幼勤奋好学,喜爱文学,他从38岁开始有意识的收集、整理苗族的文化艺术,多年来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他深爱自己的民族,研究了贵州、云南滇东北一带的苗族支系,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安宁苗族渊源》、《苗族服饰与旅游开发》等十多篇文章。整理了滇东北次方言苗族芦笙音乐录音、录像资料。
五是昆明市级传承人我市民族宗教事务局退休干部朱文光。他对苗族文化研究颇深,参与编撰过《安宁市民族宗教志》、《安宁民间文学集成》、《苗文简明词典》等书籍,对苗族文化的保留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他根据多年收集资料创作了约一百二十多万字的历史长篇小说《百年探路曲》。
六是昆明市级传承人王顺祥。自幼爱好花灯表演,1959年开始自学拉二胡。1963年正式进入大石庄村滇剧花灯文艺队,受文艺队许世金老艺人传授。开始在文艺队演出中主要是跑龙套、演配角,后在乐队拉主弦逐步成为文艺队的组织者。
七是昆明市级传承人徐作坤。山东维坊人,1958年12岁的徐作昆从风筝之乡维坊随父母来昆钢(安宁地区)。后来在从事“木磨工”的生涯中,从1982年起,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做风筝,并精通龙串类、硬翅、软翅、立体、自由板等各类风筝制作。
八是安宁市级传承人罗锦明。安宁市文化馆退休干部,曾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他擅长于雕刻技艺,由于造型功底扎实,所雕各类竹、木、石雕杂项及玉石、玛瑙作品均细致入微,有的传承民间手法,强调夸张变形,有的按照解剖学原理惟妙惟肖、人物面容慈祥。传统龙、凤、狮、螭龙、金蜍生动可爱。在制作角雕作品的实践中,自创了对角料的加温塑型工艺;对使用环氧树脂的配色粘接技术也另有心得。
九是安宁县级传承人王兴祥。他生于苗族世家,自幼被苗族芦笙老艺人精湛的演技和动听的芦笙音乐吸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初中毕业后拜师学艺,先后得到安宁水井湾村和石坪村苗族老艺人朱正益、龙树岗和朱明科几人的言传身教。
十是市级传承人高艳辉。自幼爱好花灯表演,1994年进入大石庄滇剧文艺队,1995年参加了安宁市文化馆举办的花灯培训班,开始正规学习花灯,由于经常跟随文艺队下乡演出,所以积累了许多丰富的表演经验,并在文艺队中崭露头角,担当花灯、滇剧的主唱。
十一是县级传承人耿明府。他潜心自学钻研刻纸技艺,由于有美术的功底,并长年的摸索,技艺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擅长人物、花鸟、动物的刻纸,特别是在人物的刻纸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十二是县级传承人薛宗权。1997年,薛宗权开始研究和创作铁胆石砚台制作技艺,当时他见到铁胆石后,感觉形状美观、有观赏的价值,却又缺乏适用性,从铁胆石的形状上来看,应该可以做成砚台,为了证实自己的推断,薛宗权经过2-3年对铁胆石的硬度检测、抗风化性进行了多次实验,终于做成了铁胆石的砚台。
十三是县级传承人杨成。自幼跟随母亲学习民扎染技艺,耳濡目染后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将此项技艺得以发展和传承。1995年杨成到日本京都学习了絣织技术,回来后,进行了絣织技术与苗族的麻纺织技艺相结合,通过运用植物染料进行染色的技艺特点,其作品具有古朴、典雅、自然的艺术特色, 逐步使自己扎染技艺得到提高。
十四是县级传承人周存英。自幼受其母亲爱唱山歌的感染及影响,并得到其母的言传身教。1997年,她参加石林首届国际旅游节暨“97火把节山歌邀请赛中荣获一等奖”,并获得了“山歌歌后”的称号, 周存英不仅对本地民间常用的山歌、小调十分熟悉,而且对于异地的民间曲调也大量的吸收掌握 。
十五、县级传承人武健云。武键云,自幼家族老人对手工制香的口耳相传,世代掌握传统的手工香制作技艺。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对制香工具的恢复,传统制香的方法的基本掌握,继承了这种民族手工制香技艺后,更加注重中华传统香学的学习和更多文化元素的融入。通过学习古代典籍,借鉴今人经验,遍访名师,数年时间的反复实践。使得理论与实践都得到质的飞跃,从而创造出了一套符合当代人嗅觉审美的配方系统,迄今为止已经有近百道独门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