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收窄 形势趋好
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收窄
形势趋好
一季度,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安宁市消费品市场受到严重影响,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7857.9万元,同比下降12.2%,降幅比1-2月(同比下降15.2%)收窄3个百分点,随着企业陆续复工以及疫情的缓解,我市消费品零售市场逐步回暖,3月当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86.2万元,同比下降7.6%,降幅收窄幅度较大。
一、消费品市场基本情况
1、消费品市场低迷,粮油食品等生活必需类增长较快。一季度,限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粮油、食品类零售额9238.2万元,同比增长25.4%,居民饮食消费需求增加,肉禽蛋类、水产品、蔬菜类零售额分别增长359.1%、162.5%和32.7%。
饮料类实现销售额724万元,同比增长166.5%。日用品类实现销售额3779.5万元,同比增长52.8%。多数商品类值受疫情影响呈负增长态势。如金银珠宝类、五金和电料类、体育和娱乐用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分别下降了46.5%、55.4%、74.7%、30.3%。
2、线上线下联动,超市等民生相关实体商贸企业经营情况较好。由于疫情的管控,消费者“宅”在家出不了门,部分商场开通了实物商品网上零售的业务,对一些生活必需品进行配送到家服务,一季度实现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85万元,而去年同期不存在该业务,实现了实物商品网上零售的净增长。随着企业陆续复工以及疫情的缓解,线上销售配送业务增速逐步趋缓。
3、住宿、餐饮业损失严重。春节期间正是餐饮业的消费旺季,由于新型肺炎疫情的爆发,1月底至2月全市大小饭店均处于关闭状态。春节前大量提前预订的包间散台取消,婚宴推迟甚至取消。限上餐饮业实现营业额2714.1万元,同比下降44.2%。受春节假期和疫情冲击的双重影响,从1月25日起全市客房入住量开始减少,大部分企业开始停业,其他个别企业虽坚持营业,但也无客人入住,导致有很大比例的住宿业,2月当月客房入住量为零。因此住宿业营业收入受到了断崖式的影响,3月虽然复工,但基本没有会议和旅行社接待,只有零星散客,限上住宿业实现营业额385.1万元,同比下降70.7%。
二、企业复工中面临的问题
1、一是居民消费未恢复正常,消费需求还不旺。在疫情期间,居民采取“宅家”的防疫方式,出行意愿下降,外出购物的人流量不足,绝大部分企业也因为防疫需求停业,消费需求明显回落。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企业陆续恢复经营,但大部分居民由于防疫考虑,还是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去商场 “高危”地点消费,人员流动还没有完全畅通,消费需求还未恢复正常水平。出行人员少导致的消费需求不旺盛的问题,还有待疫情的好转进而得到释放。
2、餐饮企业复工难度大。随着疫情得到控制,2月底3月初,个别餐饮企业在确保防疫要求的前提下进行了复工。但复工的企业,由于受就餐人数限制,无法进行大规模堂食,尚未恢复正常营业。同时消费者信心不足,也导致了餐饮业营额大幅下降。
3、住宿业高度依托旅游行业,由于疫情影响2月份景区关闭,3月中旬部分景区开业,各地为巩固防疫成果,对旅游业开工要求较高,一是限制旅行社对国外省外的游客组团,二是游客出了常住地再返回需隔离15天,受两方面原因制约,住宿业经营遭遇重创。
4、企业运营成本增大,效益受损。多数企业虽然2、3月份未经营,但维持经营的成本开支依然在流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效益。
三、几点建议
1、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所在地街道推进复工复产,积极解决企业复工复产中的困难,使企业尽快恢复正常经营,减少疫情损失,稳步发展。
2、统计机构做好统计指标解释和业务指导工作,应统尽统,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反映商贸业发展情况。
3、相关商贸企业做好日常消毒和疫情防范工作,规范管理,提振消费者信心,结合实际多举办促销和让利活动,激发消费者热情,减少疫情损失,争取稳步增长。
4、稳定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此次疫情,居民收入受到明显影响。一要继续提高城镇居民收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收入增长机制。同时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居民消费后顾之忧。二要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体验经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