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市2022年1-9月经济运行分析
1-9月,面对疫情反复、经济持续下行等不利因素,全市严抓疫情防控,深入贯彻落实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政策,做到疫情防控、经济保稳两手抓不松懈,全市经济总体保持稳中有升,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稳中向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回升,居民收入趋稳,财政收入小幅回落。
一、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
(一)地区生产总值稳中有升
1-3季度,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493.17亿元,同比增长4.2%,较上半年提升2.0个百分点,增速在昆明市十四个县(市)区中排名第4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68亿元,同比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300.73亿元,同比增长5.0%;第三产业增加值179.76亿元,同比增长2.7%。
第一产业稳步增长。1-3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24.58亿元,同比增长5.3%,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2.68亿元,同比增长4.7%,拉动GDP增长0.2个百分点,一产实现稳步增长。
第二产业中工业对GDP拉动明显。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292.72亿元,同比增长4.9%,拉动GDP增长2.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拉动GDP增长3.2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整体呈回落态势。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拉动GDP增长1.0个百分点。其中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4.01亿元,同比下降7.6%,拉低第三产业增加值0.68个百分点,拉低GDP 0.25个百分点。
(二)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1-9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8.5%,增速排名位于昆明市19个县(市)区、开发区第8位,增速较1-3月(32.8%)回落14.3个百分点,增速较1-6月(29.0%)回落10.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总体呈现高开低走态势。
第二产业投资对全市增长拉动作用较大。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42.4%,占全市投资比重为1.1%,拉动全市投资增长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4.5%,占全市投资比重为41.8%,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6.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1. 5%,占全市投资比重为57.1%,影响全市投资下降8.8个百分点。
九大重点行业投资呈现“六增三降”。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14.6%;农业投资同比增长446.7%;卫生投资同比增长70.7%;商贸投资同比增长113.7%;教育投资同比增长139.1%;文化投资同比增长144.7%。3个重点行业呈现负增长: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20.8%;交通投资同比下降31.3%;水利投资同比下降32.8%。
(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稳中向好
1-9月,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35.1亿元,同比增长24.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增速排名位于昆明市19个县(市)区、开发区第3位。
三大门类整体实现正增长。从三大门类看,1-9月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6%,较上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制造业同比增长5%,较上半年提高3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6.4%,较上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重点行业保持平稳增长。石油、电子信息、燃气供应业支撑作用明显。1-9月,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3.3个百分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40.7%,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3.2个百分点;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2%,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2.9个百分点。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回升
1-9月,我市消费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8.64亿元,同比增长5.4%,比上半年增加2.5个百分点,增速在19个县(市)区、开发区中名列第3位,高于昆明市增速4.8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71亿元,同比增长11.6%,比上半年增加3个百分点。
城乡市场共同发展,城镇增速高于乡村。前三季度,我市城镇市场稳步发展,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3.76亿元,同比增长11.1%;乡村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0.95亿元,同比增长7.4%。
网络零售发展较好,增速显著提高。1-9月,我市限额以上通过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1672.2万元,增长134.2%,比1-8月(104.1%)提高30.1个百分点,比上半年(98.2%)提高36个百分点。其中,9月当月增速达406.8%。
(五)居民收入增长趋稳
1-9月,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156元,同比增长4.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05元,同比增长3.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80元,同比增长6.7%。
(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小幅回落
1-9月,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76.35亿元,同比下降2.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86亿元,同比下降2.2%,其中税收收入26.69亿元,同比下降15.3%,非税收入13.17亿元,同比增长42.6%。
二、存在问题
(一)工业后续增长缺乏新动力
一是我市入库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无法形成明显持续拉动趋势。1-9月,我市入库新建投产工业企业3家,仅云南裕能新能源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对全市工业增长带来较明显的正向拉动作用,由于全市工业经济基数大,新增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工业经济运行缺乏增量。
二是因经济下行、疫情反复等影响,大部分规下抽样工业企业已经停业、注销,正常经营的企业业务量少,营业收入负增长,造成我市今年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持续负增长。
(二)消费欲望降低,市场经营冷淡
一是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反复的局面,全市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政策,市民出门购物、娱乐消费欲望降低,全市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都受到一定影响。1-9月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0.4,较上季度下降1.8个百分点,住宿业营业额同比增长13.6,较上季度下降14.9个百分点,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7.1%,较上季度下降6.7个百分点。
二是1-9月,我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4.5%,商品房销售市场持续低迷,房地产新建楼盘销量不断萎缩,虽有房企大力度促销手段和住房贷款优惠政策,市民购房意愿依然不强,市场前景并不明朗,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三)营利性服务业增长态势不佳
一是受疫情影响情况持续,消费回暖不及预期。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持续上升,无法正常开展业务活动,企业发展受限,导致部分服务业行业回暖乏力。
二是行业发展不均衡,持续发展支撑性不足。我市多个服务业行业中,在库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大部分行业企业小、散、弱问题突出,抵御风险能力差,恢复能力弱,对外竞争力不足。
三、工作建议
(一)引进优质工业项目,促产业转型升级
全市要持续推进“工业强市、工业立市”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一方面促传统工业向智能制造、新型材料、高新技术行业等转型升级,在传统产业升级基础上,重点推进石油加工、设备制造、钢铁生产等行业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建设,提升企业的生产制造竞争力。另一方面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化工业项目落地建成。帮助解决项目土地、林地、环评等问题,提高项目落地转化率,推动云南友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磷酸铁锂项目、云南黄金产业园(一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尽快投产,为工业经济提供新增量。
(二)创新消费方式扩大需求,带动经济循环
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政策同时,需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消费持续恢复的影响。建议提升政企协作力度,在发挥线下购物优势的基础上,利用新技术,加速线下线上融合,不断优化消费体验。如开展“惠民消费”系列消费券发放活动,住宿、餐饮优惠线上购、各大商场、超市优惠券线上发放活动,线上美食试吃活动等,最大程度稳住消费服务市场主体,刺激消费需求。另一方面,鼓励各企业拓宽销售渠道,采用多元化的销售模式,充分利用“无接触”配送的模式,保证居民的生活便利和消费活力。同时全力做好企业经营服务引导工作,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促进商贸业健康稳定发展。
(三)做好企业升规纳统,帮扶重点企业纾困解难
一方面加强企业培育扶持与升规纳统力度,运用好“准四上”企业库建设成果,做好跟踪监测,对达到入库标准的企业及时申报入库,切实把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到联网直报系统,做到应统尽统。对于已达到标准拟申报入库的重点项目及重点企业,及时申报年度入库,实现新的经济增长量。另一方面持续关注重点工业企业、规下抽样工业企业、营利性服务业企业、住宿餐饮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做好各项扶持政策和扶持资金落实到位,推动在库企业增产增收,同时加大对受疫情冲击严重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纾困帮扶力度,加强指导和服务,加快相关扶持政策举措的落地实施助企业恢复生产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