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对政协安宁市第七届第三次会议第07030141_1号提案的答复
李瑞锋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以文化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建议”,已交由我们办理,现答复如下:
自2019年获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市(县、区)以来,安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持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增强乡村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健全村级“小微权力”清单、“一线会审”等乡村治理手段,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工作法,将农村基层治理由“村里事”变成“自家事”,激发了村民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的自觉性。
一是加强高位统筹协调推进。成立市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第一副组长。职责由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承担,下设办公室在市委农办,并建立了市级乡村治理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市委、市政府统揽全局,各职能部门、街道、村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二是突出重点抓督促落实。对标中央六部委批复的《云南省安宁市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方案》,从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建立乡村治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创新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路径,不断完善基层治理方式,以及健全完善村级权力监管机制等5个方面,细化分解25项重点任务和36项具体指标,全方位压紧压实各部门职能职责。建立日常推进考核与年终总评估相结合的督查考评机制,将乡村治理考核工作与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同部署、同落实。
三是强化示范创建典型引领。充分利用“网、端、微、屏、栏”等新媒体和平台,积极宣传推广全国典型经验做法,组织有关部门的乡村治理骨干先后到湖南、江苏等先进地区学习乡村治理经验。在全市收集在乡村治理中类型多样、成果显著、可复制推广的典型案例,发掘培育特色突出的乡村治理好做法好经验,《安宁市乡村治理试点工作》被新华社《高管信息(内参)》采用,《云南省安宁市筑牢农村家庭小细胞激活乡村治理大能量》被中农办作为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在《乡村治理动态》刊发,《云南省安宁市妥睦村爱心食堂开灶乡村老人食无忧》《“运用小积分做好加减法”——云南安宁市凤仪村以积分制强化党员管理促乡村善治》被《农民日报》刊发。
经过努力,安宁市乡村治理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党组织统领作用显著加强。实施“领头雁”工程,以“五个先锋”创建为驱动,激励村组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圆满完成村“两委”换届,村党组织书记、主任100%实现“一肩挑”,学历、年龄实现“一升一降”。首创村组干部“四级二十四档”职级补贴体系,村党组织书记月平均补贴6513元,居全省前列。建立农村后备干部孵化机制,全省首建10个“书记主任驿站”。向乡村振兴重点村全覆盖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优选100名农村青年人才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22个乡村振兴试点村增设1名副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
二是村民自治组织能力明显提高。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全市建立了83个民主协商委员会,其中农村社区63个,城市社区20个,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农村居民议事协商内涵更加丰富。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和活动载体,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鼓励农村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妇女议事等各类协商活动。积极搭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新平台,全市共培育城乡社区社会组织634个,初步构建了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的良好格局,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以“只进一门、一网通办、一窗通办、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抓手,积极搭建服务基层平台,推动政务服务事项进驻街道、村(社区)办理,进驻率已达到100%。积极推进基层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群众在村(社区)即可办理8项公共就业、13项保险业务等社会保障业务,形成“十五分钟社会保障经办圈”,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在村(社区)“就近办便民服务。
三是乡村法治建设不断深化。建立健全网格化服务管理融合发展工作组织体系,全市村(社区)共划分城乡社区网格557个。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全面建成“市—街道—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三级实体平台,全市共建成1个市级综合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9个街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02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站,全市102个村(社区)共计培养730名“法律明白人”。提供法律咨询344次,出具专业法律意见754份,开展法治宣传151次,法律知识培训20余次,发放宣传材料4万余份。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全市9个街道,全部依托综治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办事服务大厅,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中心,设立调解委员会134个,共有人民调解员761人,调解村小组517个,开展矛盾纠纷排查35000余次,排查受理矛盾纠纷4370件,调解成功4364件,全市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社会治安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加强平安乡村建设,成功创建昆明市级及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97家,创建率达95%;成功创建昆明市级平安村社52家。
四是德治乡村培育提质增效。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创建工作,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实现区市文明实践中心、镇(街)文明实践所、行政村(社区)文明实践站全覆盖。开展基层调研征集群众需求3591条,依托志愿力量全部帮助解决。广泛开展农村公益文化活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市各级文化部门面向农村年组织文化活动289余场,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212期,举办各类书画展64次,加大力度扶持推广县街大石庄滇剧、禄脿密马龙苗族合唱团、八街磨南德彝族廉洁甲舞、太平新城白族霸王鞭、温泉舞龙舞狮、安宁小调、安宁小梅花艺术团等特色演艺品牌。着力打造并形成了“禄脿葡萄节”“芬芳之旅”“滇秀石庄”等农村文化活动品牌。弘扬传统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深入挖掘、选树和宣传群众身边的家庭典型及感人故事,引导广大农村家庭以实际行动培育和践行新时代家庭观。持续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积极评选“两优一先”“安宁好人”,开展新时代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全市92.78%的农户参与星级文明户创建。
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将主动加强与组织、宣传、政法、社工、民政、司法等部门的工作协调,健全乡村治理工作机制,形成落实工作合力,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确保基层管理服务便捷高效、农村公共事务监督有效、乡村社会治理富有成效。深入挖掘推介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乡村治理示范镇村、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中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营造各级重视、各界支持、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示范带动全市乡村治理水平再上新台阶,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夯实以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的善治基础。
感谢您对“三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安宁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