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模式
无障碍浏览

安宁市人民政府 www.kman.gov.cn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依申请公开
索引号: 0151216811-202508-101403 主题分类: 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
发布机构:  安宁市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 2025-08-20 15:34
名 称: 安宁市服务业2025年1-6月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文号: 关键字:

安宁市服务业2025年1-6月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发布时间:2025-08-20 15:34 浏览次数:0
字号:[ ]

  2025年,全市经济运行保持平稳态势,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速稳中向好,营收规模持续扩大,增速保持在合理增长区间,部分重点行业表现抢眼,增长尤为突出。

  一、规上服务业企业总体运行情况

  1-6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累计完成18.83亿元,同比增长6.2%,低于昆明市0.1的百分点,在14个县市区中排名第5位。重点服务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4.44亿元,同比增长11.2%,高于昆明市1.8个百分点,在14个县市区中排名第6位。

  (一)各项经济指标情况

  安宁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共计53户,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2%,营业利润同比下降40.2%,资产同比增长3.1%,应交增值税同比增长565.9%,应付职工薪酬同比下降6.1%,期末用工人数同比下降3.6%。

  (二)重点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

文字文稿1_01

  二、从街道情况来看

  37家重点服务业,1-6月营业收入增速情况:连然街道16家,营收同比下降14.6%;金方街道9家,营收同比增长3%;温泉街道1家,营收同比下降12.6%;青龙街道4家,营收同比增长53%;禄脿街道1家,营收同比下降19.7%;草铺街道3家,营收同比增长23.7%;太平街道3家,营收同比下降0.5%。

文字文稿1_01(1)

  三、存在问题

  (一)整体盈利能力显著下滑。虽然营业收入保持正增长,但营业利润同比大幅下降40.2%,反映出成本压力剧增或高增长领域利润率偏低,企业经营效益面临严峻挑战。

  (二)结构性矛盾突出,增长动能单一。一是行业分化严重。9个重点行业中,仅有3个行业实现正增长: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59.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8.2%)、居民服务业(11%),其余6个均为负增长。增长高度依赖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极少数行业,抗风险能力弱。二是区域发展不均衡。7个街道中,仅金方街道、青龙街道、草铺街道实现正增长,其余4个街道均为负增长,区域协同发展有待加强。

  (三)支柱行业普遍承压。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装卸搬运和仓储业受业务量收缩,营收下滑明显。房地产业受商业地产招商难、空置率攀升直接影响物业费收入,营收下降12.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尤其人力资源)困境加剧,宏观经济疲软抑制企业用工需求整体需求收缩,同时行业连锁反应,制造业、科技等行业需求萎缩直接影响人力资源服务采购。

  (四)企业负担加重与用工收缩并存。劳动力市场收缩,应付职工薪酬同比下降6.1%,期末用工人数同比下降3.6%,反映出企业为应对经营压力,正在缩减人力成本,可能影响长期发展潜力和服务供给能力。

  四、对策和建议

  为破解当前服务业发展困境,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提出以下建议:

  (一)精准施策,力促企业降本增效。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强涉企收费监管,杜绝乱收费。

  (二)培育新动能,优化产业结构。一是立足安宁北港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的国际大宗货物集结中心”的战略定位,联动相关职能部门,培育发展新动能,为装卸搬运、多式联运等产业升级提供强劲支撑。二是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引导交通运输仓储企业向综合物流、智慧物流转型;支持物业管理企业拓展增值服务(如社区养老、家政、新零售),提升抗风险能力;鼓励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向高端化、专业化、数字化发展。

  (三)多措并举,稳定重点受困行业。一是缓解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人力资源行业)政策压力。加强宣贯与过渡,深入解读社保新规,预留适应期,探索灵活用工社保过渡方案。提供专项支持,研究阶段性补贴或税收优惠,支持拓展新业务(如技能培训、灵活用工平台)。推动规范创新,鼓励科技提效降本,向人力资源综合解决方案转型。二是助力房地产业(物业管理)行业破局。盘活商业地产,政府牵头招商推介,出台优惠吸引新业态;支持改造闲置物业为社区服务、创新空间。支持多元营收,鼓励合规开展社区增值服务,政府加强准入指导与标准支持。

  (四)激发区域活力,促进协调发展。一是构建梯度培育体系,对暂时困难但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纳入重点培育库,在融资、用地、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支持其参与区域重大项目建设,通过“以大带小”提升订单获取能力。二是优化区域产业协作,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困境企业与区域内优势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融入本地产业链供应链;支持企业间共享设施、设备、人才等资源,实现抱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