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市司法局关于对政协安宁市第七届第四次会议 第07040106号提案的答复
安宁市司法局关于对政协安宁市第七届第四次会议
第07040106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黄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持续推进安宁市法治社会建设的建议》(第07040106号)交我们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开展情况
我局于4月17日收到了提案,结合实际制定《安宁市司法局2025年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方案》,将提案分解至相关业务部门办理,并实时跟进督办办理情况,此提案已按要求完成办理,为A类可公开提案。
二、关于提案中反映的问题
一是关于公民、企业的法治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关于法律公信力一定程度的下降,我们经研究核实认为应采取聚焦重点群体,分层分类精准施策、创新普法形式,增强法治宣传实效、深化法治实践,推动法治意识入人心等措施,持续落实《〈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推动中央关于基层法治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加快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三、关于对提案内容的逐条答复
(一)关于“坚持不懈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培育全社会法治信仰”建议的工作开展情况
1.聚焦重点群体,分层分类精准施策。一是突出关键少数强引领。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党内法规等作为日常学法重点内容,市委、市政府及各部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50余场次。二是发挥“法律明白人”熟人效能。持续开展“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采取“专题培训+集中轮训”形式,开展“法律明白人”专题培训、轮训13场次,实现培训对象和工作业务全覆盖。全市“法律明白人”参与法律法规宣传宣讲104场次,开展法治讲座3次,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368次,有效提升广大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满意度。三是加强企业法律宣传。聚焦经营主体“急难愁盼”问题,大力宣传外商投资、诚信建设、知识产权、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等相关的法律法规31场次,有效帮助企业经营者提高法治观念和守法经营意识,助力企业合规经营,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四是抓青少年法治教育。创新“法治教育+理论实践”模式,开展“家长法治课堂”“法治游园”““普法强基·法润成长”“模拟法庭”“未检微课堂”等特色品牌活动50余场次,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浓厚法治氛围;采用“基地+普法”模式,组织2所学校300余名师生参观云南省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云南省预防青少年犯罪警示教育基地,通过沉浸式普法,筑牢了青少年知法守法的思想根基。
2.创新普法形式,增强法治宣传实效。一是运用新媒体矩阵。通过“魅力安宁”“安宁依法治市”微信公众号,“乐享安宁”客户端,应急广播及各党政新媒体发布普法信息500余条,“以案释法”27期。二是创新开展“沉浸式”普法。建设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长廊、红色法治文化阵地等114个,举办法治文艺汇演、“法治游园活动”37场次,惠及群众900余人。
3.深化法治实践,推动法治意识入人心。一是打造基层法治建设新平台。对全市113块法治文化宣传栏进行排查,及时对内容陈旧、设施破损的进行维护更新;持续推进安宁市红色教育基地、禄脿街道龙湖公园阵地建设,升级改造红色法治文化阵地和打造“生态环保+法治文化”阵地,做精做强“法治安宁”品牌;二是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依托市、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接待来访群众1872人,为群众解答法律问题936个,受理民事法律援助案件53件、刑事法律援助案件335件;形成“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全时空、全覆盖“指尖”服务,网上受理并办结法律服务案件7件,法律服务机器人点击1528次,智能咨询访问量120次,出具意见书25份。
(二)关于“加强诚信教育,把诚信根植于心”建议的工作开展情况
1.完善社会信用失信惩戒机制。一是为加快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贯彻落实2025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明确各责任单位依法依规探索建立自然人信用记录。二是强化社会组织信用监管,探索开展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共享、公开,引导社会组织诚信自律,提升内部治理水平。三是清单化管理失信惩戒措施。对被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的,在申请政府资金、享受税收优惠、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股票债券发行、评先评优、公务员录用遴选调任聘任、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等方面,依法依规予以限制或禁止。截至目前,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的范围涉及48个单位,“双公示”信息提供904条可公开信用数据,其中行政许可778条,行政处罚126条,合规率100%。
2.加强诚信教育。落实“诚信建设万里行”诚信主题实践活动工作方案,组织各部门通过电视、报纸、微信等渠道开展以“诚信建设万里行——诚信安宁共建共享”为主题宣传活动,弘扬诚信文化及各部门、企业、群体、行业、个人在诚信建设方面的典例案例和经验做法,发挥诚信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打响安宁诚信营商环境新品牌。
(三)关于“加强法律的执行”建议的工作开展情况
1.健全行政强制执行工作机制。审查行政非诉执行案件98件,对拒不履行的当事人及时作出准予强制执行的行政裁定,助推产业发展。
2.规范领导包案办理。院庭长对合议庭、独任法官作出的裁判文书进行全面审查,阅核率达100%;实行“检察机关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包案办理”机制,办理案件8件。
3.深化“溯源治理”和多元解纷。工会、住建等23家单位合力构建了涵盖20个领域的多元解纷机制,帮助30余名农民工讨薪100余万元、化解10余个小区物业纠纷100余起、化解知识产权纠纷93件;压实“七个闭环”和“2+3(1)+N”工作机制,实现“人民+行政+司法”调解联动一体推进,组织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561件,调解成功率达99%。
4.着力破解“执行难”问题。贯彻落实企业确认诉讼文书送达地址并承诺相应责任的实施意见,完善送达地址确认制度;建立“线上+线下”集约送达模式,统一送达标准、提高送达效率、缩短送达时间,实现送达工作信息化、智能化,总送达成功率达100%。
5.完善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处理适用速裁、简易程序审理案件142件,判处罪犯341人,平均审理天数11.91天。
(四)关于“加强律师的作用”建议的工作开展情况
1.健全执业律师权益保障机制。持续落实《安宁市司法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律师执业监督管理的意见》,对驻市8家律所开展监督、检查、指导2次,促进律师依法、规范、诚信执业。
2.强化法治建设人力支撑。设立18名公职律师、外聘286名法律顾问,参与决策并提出法律意见建议50件,参与规范性文件审查、论证20件,行政规范性文件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核率达100%;参与普法宣传10余次,开展法律讲座10余次,起草、审核、修订村规民约和其他管理规定20件/次,参与调解纠纷10件/次,提供法律服务15次。
3.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助企惠企。组织律师、公证员等法律服务工作者,围绕合同管理、劳动用工等关键环节开展“法治体检”活动15场次,开通“公证+定制服务”,提供金融类业务上门服务195件/次,实现法律服务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为产业园区配备“AI数字人律师”公共法律服务设备,助力企业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科技赋能,以数字化手段提升产业园区法治营商环境水平。
安宁市司法局
2025年6月24日
![]()
![]()


